1. 采茶葉圖片挑茶葉圖片
茶葉采摘好壞,不僅關系到茶葉質量、產量和經(jīng)濟效益,而且還關系到茶樹的生長發(fā)育和經(jīng)濟壽命的長短,所以,在茶葉生產過程中,茶葉采摘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。
1、采摘方法 茶葉采摘,其方法主要有兩種,即手工采茶和機械采茶。
⑴手工采茶這是傳統(tǒng)的茶樹采摘方法。
采茶時,要實行提手采,分朵采,切忌一把捋。
這種采摘方法,它的最大優(yōu)點是標準劃一,容易掌握。
缺點是費工,成本高,難以做到及時采摘。
但目前細嫩名優(yōu)茶的采摘,由于采摘標準要求高,還不能實行機械采茶,仍用手工采茶。
⑵機械采茶目前多采用雙人抬往返切割式采茶機采茶。
如果操作熟練,肥水管理跟上,機械采茶對茶樹生長發(fā)育和茶葉產量、質量并無影響,而且還能減少采茶勞動力,降低生產成本,提高經(jīng)濟效益。
因此,近年來,機械采茶愈來愈受到茶農的青睞,機采茶園的面積一年比一年擴大。
2、采摘標準 茶葉采摘標準,主要是根據(jù)茶類對新梢嫩度與品質的要求和產量因素進行確定的,最終是力求取得最高的經(jīng)濟效益。
中國茶類豐富多彩,品質特征各具一格。
因此,對茶葉采摘標準的要求,差異很大,歸納起來,大致可分為四種情況。
⑴細嫩采采用這種采摘標準采制的茶葉,主要用來制作高級名茶。
如高級西湖龍井、洞庭碧螺春、君山銀針、黃山毛峰、廬山云霧等,對鮮葉嫩度要求很高,一般是采摘茶芽和一芽一葉,以及一芽二葉初展的新梢。
前人稱采“麥顆”、“旗槍”、“蓮心”茶,指的就是這個意思。
這種采摘標準,花工夫,產量不多,季節(jié)性強,大多在春茶前期采摘。
⑵適中采采用這種采摘標準采制的茶葉,主要用來制作大宗茶類。
如內銷和外銷的眉茶、珠茶、工夫紅茶、紅碎茶等,要求鮮葉嫩度適中,一般以采一芽二葉為主,兼采一芽三葉和幼嫩的對夾葉。
這種采摘標準,茶葉品質較好,產量也較高,經(jīng)濟效益也不差,是中國目前采用最普遍的采摘標準。
⑶成熟采采用這種采摘標準采割的茶葉,主要用來制作邊銷茶。
它為了適應邊疆兄弟民族的特殊需要,茯磚茶原料采摘標準需等到新梢快頂芽停止生長,下部基本成熟時,采去一芽四、五葉和對夾三、四葉。
南路邊茶為適應藏族同胞熬煮摻和酥油的特殊飲茶習慣,要求滋味醇和,回味甘潤,所以,采摘標準需待新梢成熟,下部老化時才用刀割去新枝基部一、二片成葉以上全部枝梢。
這種采摘方法,采摘批次少,化工并不多。
茶樹投產后,前期產量較高,但由于對茶樹生長有較大影響,容易衰老,經(jīng)濟有效年限不很長。
⑷特種采這種采摘標準采制的茶葉,主要用來制造一些傳統(tǒng)的特種茶。
如烏龍茶,它要求有獨特的滋味和香氣。
采摘標準是俟新梢長到頂芽停止生長,頂葉尚未“開面”時采下三、四葉比較適宜,俗稱“開面采”或“三葉半采”。
如采摘鮮葉太嫩,制成的烏龍茶,色澤紅褐灰暗,香低味澀;采摘鮮葉太老,外形顯得粗大,色澤干枯,滋味淡薄。
據(jù)鮮葉內含成份分析表明,采摘三葉中開面梢最適宜制烏龍茶。
這種采摘標準,全年采摘批次不多,產量一般。
3、采摘技術 茶葉采摘技術內容很多,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。
⑴留葉數(shù)量茶樹葉片的主要生理作用是進行光合作用和水分蒸騰。
茶葉采摘是目的,但留葉是為了更多的采摘,決不可偏廢。
若采得過多,留得太少,減少了茶樹的葉面積,使光合效率降低,影響了有機物質的積累,繼而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。
反之,采得過少,留得過多,不僅消耗水分和養(yǎng)料,而且葉面積過大,樹冠郁閉,分枝少,發(fā)芽密度稀,同樣產量不高,經(jīng)濟效益低下,達不到種茶目的。
但茶樹留葉數(shù)量應以茶樹不同的生育年齡而異。
一般說來,幼年期茶樹,以培養(yǎng)樹冠為目的,應以養(yǎng)為主,以采為輔,采必須服從養(yǎng)。
而當茶樹進入成年期后,即進入投產后的茶樹,應以采為主,適度留養(yǎng)。
留葉數(shù)量以能增強或維持茶樹正常的旺盛生長,能獲得最高的產量和最優(yōu)的品質,又能延長茶樹的經(jīng)濟年限為最理想。
留葉多少,一般以葉面積指數(shù)來衡量,它是指茶樹葉片總面積與土地面積之比。
高產、高效、優(yōu)質茶園的葉面積指數(shù)通常為3—4。
在生產實踐中,留葉數(shù)量一般以“不露骨”為宜,即以樹冠葉片互相密接,看不到枝干為適宜。
如實行機械采茶,那么,可根據(jù)當年茶樹留葉數(shù)量,實行提早封園,采取在秋季集中留養(yǎng)一批不采,以加強茶樹生長勢的方法,加以實現(xiàn)。
⑵留葉方法茶樹年齡不同,采摘時留葉的方法也不同。
幼年茶樹,主干明顯,分枝稀疏,樹冠尚未定型。
所以,采摘目的是促進分枝和培養(yǎng)樹冠。
一般可在第二次定型修剪后,春茶實行季末打頂采,夏、秋茶實行各留二葉采。
第三次定型修剪后,骨干枝已基本形成,可實行春、夏茶各留二葉采,秋茶留一葉采。
以后,再花一年時間,實行春茶留二葉,夏茶留一葉,秋茶留魚葉采。
從此以后,茶樹廣闊的樹冠已經(jīng)形成,即可進入成年茶樹的投產采摘了。
幼年茶樹新梢的打頂采摘法 成年茶樹,樹冠已基本定型,茶葉產量高,品質優(yōu),能相對穩(wěn)定25年左右。
在這一時期內,應盡可能地多采質量好的芽葉,延長高產、穩(wěn)產時期。
因此,應以留魚葉采為主,在適當季節(jié)(如夏、秋茶時)輔以留一葉或二葉采摘法,也有采用在茶季結束前留一批葉片在茶樹上的。
茶葉采摘標準與留葉方法 衰老茶樹,生機開始衰退,育芽能力減弱,骨干枝出現(xiàn)衰亡,并出現(xiàn)自然更新現(xiàn)象。
對這類茶樹,應靈活掌握。
在衰老前期,可采用春、夏茶留魚葉采,秋茶酌情集中留養(yǎng)。
衰老中期以后,則需對衰老茶樹進行程度不同的改造,諸如深修剪、重修剪、臺刈等。
對這種茶樹,在改造期間,應參照幼年茶樹采摘,養(yǎng)好茶蓬,待樹冠形成后,再過渡到成年茶樹的采摘與留葉方式進行。
⑶采摘周期適時采摘,對增加產量,提高品質,保養(yǎng)樹勢,直至提高經(jīng)濟效益,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“早采三天是個寶,遲采三天是根草”,說的就是這個意思。
在人工手采的情況下,一般春茶蓬面有10—15%新梢達到采摘標時,就可開采。
夏、秋茶由于新梢萌發(fā)不很整齊,茶季較長,一般有10%左右新梢達到采摘標準就可開采。
茶樹經(jīng)開采后,春茶應每隔3—5天采摘一次,夏、秋茶5—8天采摘一次。
在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,一般到10月上旬開始,就應封園停采。
其他茶區(qū),可參照推遲或提前封園。
在實行機械采摘時,當春茶有80%的新梢符合采摘標準,夏茶有60%的新梢符合采摘標準,秋茶有40%新梢符合采摘標準時就要進行機采。
為提高機采茶園經(jīng)濟效益,特別是春茶前期,在機采前先進行人工采茶,以便制作名優(yōu)茶。
這樣,機采批次,春茶為1次,夏茶1—2次,秋茶為2—3次。
為促進機采茶樹的旺盛生長勢,對機采茶園應比人工手采茶園提前20天左右停采封園。
⑷集葉貯運不論是手工采摘,還是機械采摘,對采下的鮮葉,必須及時集中,裝入通透性好的竹筐或編織袋,并防止擠壓,盡快送入茶廠付制。
集葉貯運時,應做到機采葉和手采葉分開,不同茶樹品種的原料分開,晴天葉和雨天葉分開,正常葉和劣變葉分開,成年茶樹葉和衰老茶樹葉分開,上午采的葉和下午采的葉分開。
這樣做,有利于茶葉制作,有利于提高茶葉品質。
2. 怎樣采茶葉
南京地區(qū)采茶葉的時間是清明前,最好是最上等的茶葉,明后就是草青了,采茶的時間是上午,最好有露水,而且很嫩,一般到五六月份采的茶葉就是炒青,所以不值錢,明前的茶葉是雨花何碧羅春南京人喜歡南京的雨花茶,所以雨花茶是我最愛喝的哈哈哈哈
3. 采茶怎么采最好圖片
茶樹采摘的對象是新梢,它是茶樹的主要營養(yǎng)器官,是茶樹制造養(yǎng)分的“工廠”,要解決好這一矛盾,關健是實行合理采摘。合理采摘就是根據(jù)茶樹的生長特點,正確解決好茶樹采葉與留葉的關系。茶葉采摘要掌握好以下幾個環(huán)節(jié):
(一)按照標準及時采摘
一般隨著新梢的生長,葉重量是增加的,但對茶葉品質有利的一些化學物質,如茶多酚、氨基酸,兒茶素等都是減少的,也就是說品質是下降的,因此,必須按照所制茶類對鮮葉的要求及時采摘。
(二)合理留葉
茶樹什么時候留葉好,應與茶樹生長情況、氣候條件以及經(jīng)濟收益綜合考慮。一般可在春茶后期留葉采摘。并根據(jù)春茶留葉情況,再在夏茶適當留葉,有些高山茶園或低山生長不良的茶園,也可采用不采或少采秋茶,實行提早封園辦法來留葉。留葉數(shù)量,過多過少都不好,留葉過多,分枝少,發(fā)芽稀,花果多,產量不高;留葉過少,雖然短期內有早發(fā)芽,多發(fā)芽,近期內能獲得較高的產量,但由于留葉少,光合作用面積減少,養(yǎng)分積累不足,茶樹容易未老先衰,茶區(qū)群眾經(jīng)驗是:留葉數(shù)一般以“不露骨”為宜,即以樹冠的葉片互相密接,看不到枝干為適宜。
(三)掌握好開采期
采摘周期與封園開采期是指一年中各季茶采摘第一批鮮葉的日期。各地的經(jīng)驗是開采期宜早不宜遲,以略早為好。一般名優(yōu)綠茶區(qū),在采用手工分批采摘的情況下,春茶當蓬面有5%—10%的新梢達到采摘標準時,就可開采。夏、秋茶由于新梢萌發(fā)不很整齊,茶季較長,所以,一般當新梢有10%左右達到采摘標準時就要開采了,對于采摘細嫩的名茶原料,開采期更應提前。采摘周期是指采摘批次之間的間隔期。采摘周期應根據(jù)新梢生育狀況,結合采摘標準而定。一般綠茶都是用手工采的,春茶每隔3—5天采一次,夏、秋茶每隔5—7天采一次。如果用機器采茶,因現(xiàn)有采茶機都沒有選擇性,很難分批采摘,一般每季茶只采1-2批。封園期指停止采摘日期。封園期遲早,主要關系到茶葉產量與茶樹生長,具體應視環(huán)境條件與茶樹生長情況而定。冬季氣候溫和,培肥水平高,茶樹生長好,當年已留適量葉片的,原則上可采到最后一批新梢止,反之,應提早封園。
(四)鮮葉集運
鮮葉采下后,首先必須從鮮葉的嫩度,勻凈度,鮮度等三方面進行驗收,而后參照代表性樣品,評定等級,稱重過磅,登記入冊。但葉一定要做到按級歸堆。即使是同一等級的鮮葉,也應做到不同品種的鮮葉分開,晴天葉與雨天分開,正常葉與劣變葉分開,成年茶樹與衰老茶樹葉分開,上午采的葉與下午采的葉分開,這些鮮葉如果混在一起,由于老嫩不一,不但給茶葉加工帶來麻煩,而且會降低成品茶品質。為了保持鮮葉的鮮度,防止發(fā)熱紅變,采下的鮮葉要按不同級別,不同類型,快裝快運給茶廠加工。裝運鮮葉的器具,要保持清潔干凈,通氣良好。這樣,既可防止細菌繁殖而產生異味,又能流通空氣,防止茶葉發(fā)熱變紅,實踐表明,目前廣泛采用的竹編網(wǎng)眼簍筐是一種比較好的盛茶器具。盛裝時切忌緊壓,及時運送加工廠,按要求分類分級攤放,防止腐爛變質,這是鮮葉管理中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
(五)采茶技巧
從茶樹新梢上摘取芽葉的手段,有手采和機采等。
1、應根據(jù)茶樹生長特性和各茶類對加工原料的要求,遵循采留結合,量質兼顧和因園制宜的原則,按照標準,適時采摘。
2、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,保持芽葉完整、新鮮、勻凈,不夾帶鱗片,魚葉,茶果與老枝葉,不宜捋采和抓采,掐采。
3、手采茶方法有三種,一是掐采,又稱折采,不提倡這一采法,二是提手采這是適中標準采摘的手法。這是有機綠茶的主要采法。三是雙手采;這是提高采茶工效的先進手采方法,比單手采親效力提高50%—100%。一般每人每天少的可采20-25kg,多的可達35-40 kg,但茶樹必須具有理想的樹冠,采摘面平整,發(fā)芽整齊。
注意事項
注意:機采茶鮮葉質量基本滿足加工中低級條茶的要求,工效比手工提高10倍以上,茶園連續(xù)機采三、四年后,芽葉逐步變小,密度增加,葉片變薄。
4. 采茶葉圖畫
“山有木兮卿有意”取自《越人歌》,全詩如下:
越人歌
先秦(佚名)
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。
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。
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。
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。
山有木兮木有枝。
心悅君兮君不知。
譯文:
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。
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河中漫游。
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。
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與王子同舟。
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。
深蒙錯愛啊不以我鄙陋為恥。
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。
心緒紛亂不止啊能結識王子。
山有木兮木有枝。
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,
心悅君兮君不知。
心中喜歡你啊你卻不知此事。
賞析:全詩抒發(fā)的是一種悵然、憂郁的心情。
5. 采茶到茶葉圖片
一年四季,只要采茶,起早貪黑是最少不了的。以前跟著母親上山采茶,起床時天上還是漫天星斗。收拾妥當,臨出門天邊才有魚肚白。
為何要這么早,因為茶山遠在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,光上山就要近兩個小時。爬到茶園里,天光大白,正好能看到遠山的日出。茶農迎著朝陽開始一天的勞作。
秋天的清晨,茶葉上布滿露珠。本來此時采摘不合適,但茶農管不了這么多,要搶時間,多采摘,才能多掙錢。
下午5點前必須下山,否則太晚了,夜里走山路不安全,茶葉也需要趁早賣給加工廠,過了時間,賣不上好價錢。等賣完茶青,回到家中,已是月上中天,匆匆扒一口飯,簡單洗漱,上床睡覺,第二天還要早起。在整個茶季,周而復始,每天都是如此。
采茶第二苦:渾身傷痛。